•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加入收藏
咨询热线:0913—3362222

首页医疗新闻 > 媒体报道 > > 正文

陕西80%的护士属体制外招聘 近10年4万人离开岗位

时间: 2015-05-12 10:11:04        来源:渭南传媒网—渭南日报

原题:护士,用人性的光芒送来温馨和希望

5月12日护士节。今年护士节的主题是“护士:变革的力量,高效护理与医疗成本”。

在陕西,有着万名护士群体,他们用心呵护生命,参与救治康复的每个细节,他们是支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的最基本的力量。向护士致敬!是因为——

让我们尊重理解护士

目前,陕西医疗机构80%的护士都属于体制外招聘性质,原因是近10年来,护理岗位根本就不给编制。而编制内和编制外待遇和福利相差甚远,这就造成全省累 计注册护士13.917万人,实际在岗为9.7221万人,有4.1949万人离开护理岗位。这无疑是医疗资源和医疗人才的巨大浪费。

“医生的嘴,护士的腿”,每一名成功救治患者的背后,都有护士默默的付出。护理工作既琐碎又辛苦,倒班制、超负荷等工作,让众多护士身体都处于亚健康;当 一些患者和家属不理解、抱怨,甚至破口大骂、拳脚相加时,护士又只能选择沉默。今天我们报道的几名护士,以及第七版刊登的全省优质护理先进科室和优质护理 先进个人,都能体味出,他们用对生命的爱,实践着南丁格尔的诺言。

我们呼吁,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稳定护士队伍的政策,用人单位尽快同工同酬,别让年轻的护士内心再受伤;全社会都应尊重理解护士,这样才能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,从而不断提高护理质量。(车喜韵)

邹勤:用心呵护生命

她在45年的护理生涯中,以“用心呵护生命”为己任,被推荐为南丁格尔奖候选人;

她练就了“一针见血”的穿刺本领,被同行戏称为“邹一针”;

她创造了一个奇迹,让一所新建民营医院的护理工作屡获佳绩;

……

她就是享誉三秦医疗卫生行业的“陕西省优秀护士”、宝鸡高新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邹勤。

因为爱,她选择“退而不休”

2011年10月,在护理战线上奋斗了40年的邹勤,从陕西省肿瘤医院护理部主任岗位退休了,正在筹建的宝鸡高新人民医院立即聘任了她。

医院半年后就要正式开业接诊,作为护理部主任,从人员的招聘和培训、制度和流程的建立、医用耗材的购置,甚至特殊科室的布局装修等等,事事都要亲力亲为, 经常是忙碌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,确保了医院如期开业。麻醉手术科、消毒供应中心、急诊科等科室一次性通过验收顺利达标,省市评审专家和宝鸡市卫生局领导高 度赞誉“管理一流、全市标杆”。

医院开业初期,很多没有护士资格证的应聘者托关系走后门,邹勤顶住来自各方的压力,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。

“空乘式护理服务”新模式,这是邹勤护理管理的开创性举措:

一名流浪躁狂症患者,因车祸入院,最初拒绝治疗,还咬破给他喂药、照顾生活起居的护士手指。但护士们没有半句怨言,像对待亲人一样,每日三餐变花样、想方 设法为他补营养;且为其理发、剪指甲、洗漱、捐衣、捐物。在护士们关怀备至的照料下,来时浑身恶臭、衣不蔽体的流浪汉,住院治疗78天终于康复,医护人员 为他换上新衣服,整理好行囊,送他返回村委会。

一位70岁的老人,严重便秘,面对医生建议用手掏的办法缓解时,家人面露难色,久久没有行动。90后护士说:“我来,不管谁的父亲,都是老人啊!”随后戴上手套,擦上甘油,为老人缓解了痛苦,被广大网友赞为“宝鸡最美护士”。

一名面容憔悴的县功镇农村妇女来医院就诊,却因囊中羞涩无钱取药而犯愁。在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后,当班护士为其资助药费,让患者顺利就诊,及时恢复了健康。

如今,医院每年都有众多护理同仁前来观摩学习。面对同行来取经,邹勤很慷慨,她说:“好经验大家共同交流,好做法大家互相学习,这样才能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,这也是南丁格尔精神所提倡的。”

因为爱,她“用心呵护生命”

翻开邹勤的记录本,有这样一段内容令人印象深刻:“作为医务人员,要学会换位思考,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。我们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宽容、理解和更人性 化的服务”。她是这样要求每一个护士的,同时在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也率先垂范,以身作则,践行着她“用心呵护生命”的诺言。

1998年的夏末,邹勤当时在省肿瘤医院工作,科室收治了一位晚期肺癌脑转移、全身骨转移的病人,骨盆、腰椎有多处病理性骨折,臀部有一处深可见骨和肌腱 的10厘米×15厘米的压疮,整个病房都散发着一股恶臭味。周身的疼痛,把病人折磨得不堪忍受,对生命的绝望也使他脾气变得异常得暴躁,更甚时还谩骂伤 人。家人又急又气,但却束手无策。面对这一切,邹勤在做家属工作的同时,耐心、细致地劝慰病人,引导、鼓励他进行情感宣泄,待病人平静后给他擦手、洗脸。 紧接着召集全体护士开会,针对病人的复杂状况,讨论、制定了一份详细的护理计划。

她通过查阅大量资料,借鉴他人有效的治疗压疮的办法,带领护士为其清理创面,每天亲自换药,为了保证创面不再受压,给病人翻身时除掌握要领外,同时操作还 要格外的轻柔。为了鼓励和安慰病人,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,邹勤同志每一次换药时都将伤口的好转情况亲口告知病人。她的辛勤付出感动了患者,病人的情绪 和心情在悄然地发生变化,逐渐的开始能配合护理操作,病人那阴沉痛苦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
当她从病人家属那里得知患者即将过生日的信息,立即精心组织、安排,为病人举办了一个特殊的“生日PARTY”。在患者生日那天,她亲自为患者洗头,刮 脸、换衣服,在病房挂满了护士们送的生日贺卡,随着电子琴伴奏声全科的工作人员和病人的家属同唱生日祝福歌,患者躺在病床上,面对生日蛋糕和点燃的蜡烛, 许下了生命中最后一个心愿。邹勤充满爱心的奉献和付出感动了包括家属在内的所有人。

当人们赞扬她时,她却说:“工作的事没有最好,而是要追求更好”。

因为爱,她精心钻研护理业务

邹勤在陕西医院护理史上创下了“五个省内第一”,为全省医院护理管理、护理质量、护士素质的整体提升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:

第一个提出“用心呵护生命”的护理服务理念。在她的带领下,护理团队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,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服务的每一个细节,使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80%提升到98%,连续5年实现护理服务“零投诉”。

第一个提出全程导医、首问负责、尊称病人的三项服务承诺,开展“宾馆式服务”。首创“病区小厨房”,为每个病区配备“便民箱”,统一制作“服务指南”,“便民秤”、“爱心伞”、“书报架”、“化疗帽”等各具特色的人性化服务举措,受到了住院患者的欢迎和同行的推崇。

培养了第一个“国际造口治疗师”,奠定了肿瘤护理学科在全省的领先地位。

第一个建立起护理人员360°绩效综合量化评价体系。邹勤从2003年起,逐步在医院建立了由优秀护士长评选、星级护士评选、护理优质服务科室评选组成的护理人员绩效综合量化评价体系。该经验在省内乃至全国同行交流中受到普遍关注。

第一个开展护理组织文化建设。她首先从最表层的物质文化抓起,举办了护理礼仪培训、护士礼仪比赛、建立了护理文化角、组织“放飞心灵”天使游园活动等,使 护士形象焕然一新。补充、修订了各类护理规章制度,由物质文化建设向制度文化建设深入,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护理文化体系。

在繁忙的临床护理、管理工作中,邹勤先后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,主编并出版专著一部,获国家新型实用型专利2项,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,获得省卫生厅立项课题1项。

45年来,她用爱心、勤劳和智慧践行着“人道、博爱、奉献”的南丁格尔精神。曾先后36次获得院级、厅级先进工作者、三八红旗手、优秀共产党员、优秀党务 工作者、省直机关工委抗击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。2006年获得了“陕西省优秀护士”的殊荣;2013年被我省推荐为南丁格尔奖候选人。

“爱在左,同情在右,走在生命的两旁,随时播种,随时开花,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,使穿杖拂叶的行人,踏着荆棘,不觉得痛苦,有泪可落,却不悲凉。”这是对护士天职最好的诠释,也是对邹勤45年职业生涯最好的评价。(车喜韵 李龙飞)

石青:“十八般武艺”样样精

石青,这个外形纤柔、性情温雅的女子已在ICU的护理岗位上走过了十六个年头。她,是省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技能高手,是医生的好帮手,是患者的好护士。提起她的名字,医生、患者和同事都赞不绝口。

如果说ICU每项技术是一门武艺的话,那石青就是“十八般武艺”样样精通,无论是各种型号的呼吸机、血滤机,还是各种专项护理技能,她都精准熟练;操作 时,她专注的眼神和灵巧的双手总能让人感到如行云流水;科室每开展一项新业务,她必定是首选的培养对象。2010年石青作为医院的种子选手参加了全省护理 技术比武,赢得了“技术标兵”的称号。

一位26岁呼吸衰竭的姑娘紧急实施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术后,强烈抗拒气管插管,多次试图自行拔管。石青在细心照料的同时,让患者用写字板写出想说的话,耐 心对她进行安慰和鼓励,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,经过了九天的治疗,成功拔管后,姑娘用沙哑的声音对父亲说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她,很细心!”

前不久,年仅11岁的男孩鹏鹏百草枯中毒,病情万分凶险,在孩子难受的时候,石青就守护在他身旁,一遍遍告诉他恶心想吐时头偏向一侧;心慌气短时要大口呼 吸;几天后孩子多脏器严重衰竭,大口大口的鲜血涌出,她一遍一遍擦拭,在孩子面前一直用微笑安慰鼓励,转过身却已是泪流满面……

前年夏天的一个晚上,她的爱人下班途中不幸遭遇车祸,因为颅脑损伤住进了ICU。顷刻间,家里家外的事情一股脑地向她压来,科室领导让她休息几天照顾家 人,但她还是婉言谢绝了。支撑她的,就是肩上的一份责任。她亲身体会了作为ICU患者家属的心情,也就愈发理解他们,关爱他们。

抢救病人时,她是一名果敢坚毅的战士;在患者面前,她又成为温柔体贴的邻家女孩。(车喜韵 李龙飞)

刘珂欣:在非洲书写“中国故事”

会照顾患者的护士很多,但能写会道,将工作的艰辛、愉悦真实记录下来的,确实不多。今年35岁、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刘珂欣,就是这样一位“80”后护士。

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,分配到唐都医院当护士时,刘珂欣才19岁。刚工作时她“少不更事”,处理医嘱、和病人沟通交流、一路小碎步跑是对这份工作最早的印象。“当护士时已经练就了长时间不上厕所的习惯,实在是没有时间。”刘珂欣说。

2003年,刘珂欣前往北京小汤山医院抗击“非典”,55天的生死搏斗,让23岁的她深感惊心动魄。“那时就想着每天记录点东西,留作纪念。”不曾想,她的作品《我要去北京》最终被收录进著名的《小汤山日记》,也点燃了她之后十余年的“记录者”情怀。

同年底,刘珂欣调入唐都医院护理部工作,负责全院护理资源的管理、提升,更加深入了解到护士工作的艰辛不易。“我国千人才拥有1.4名护士,而欧美国家达 到了千人10名,国内护士的压力不言而喻:要成为‘多面手’,情商高、善于沟通,还要面对病人‘掏钱买服务’的心态。”刘珂欣说,“虽然我们也很清楚‘有 为才有位’,但护士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尊重,才能促进医患关系改善。”为了给医护人员“打气”,刘珂欣也兼职当起了“医院记者”,在《现代护理报》、唐都医 院网站上陆续发表了100多篇新闻报道,真实反映医护人员的工作生活。

2015年1月15日至3月15日,刘珂欣等17名唐都医院的军人,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队员奔赴利比里亚,抗击埃博拉病毒。“很神奇,我 去的时候竟然不害怕。近年来我国传染病防治体系经验日渐完善、医疗水平也大幅提高,去了传染烈度这么高的非洲疫区,内心还是很淡定的。”早在成都军区集训 时,刘珂欣就被医疗队新闻报道组“收编”。在利比里亚,她既是疫区的护士,也兼任文字、摄影、电视记者。

1月31日,在医疗队郝春秋教授生日当天,第一名埃博拉病例确诊。刘珂欣全程记录,以时间为横轴,以事件为纵轴,撰写了《抗埃阵地上的一个特殊生日》,晚 上11时写稿,到凌晨1时才完成,通过在当地租用的仅1M带宽的网络,发送至《解放军报》的微信,没想到第二天便上了网站头条。“每个队友见了我都说‘写 得好!’这种成就感让我一发不可收拾。”

刘珂欣还在深夜用手持DV拍摄姚立农教授焚烧垃圾的场景,在重污染区,医疗垃圾要浇上柴油,在焚烧炉中烧。“炉门一开,火光冲天,地下流满了消毒液,我险 些滑倒。”晚上拍摄,刘珂欣没有专业的新闻灯,只能靠同事的手电和手机闪光灯照明。由于网络带宽有限,她只能等到深夜,向国内发送照片、视频。但这些照片 和视频,都成为医疗队最弥足珍贵的素材和记录。

两个月中,刘珂欣总共发表了《元宵之夜,抗埃勇士异国他乡诉衷肠》等30多篇新闻报道,在第一线为世界讲述“中国故事”,还得了个外号——“勤劳的小蜜 蜂”。回国后,刘珂欣也当起了联络员,与各个媒体对接,提供素材、故事,其深厚的写作功底和新闻敏感往往令专业记者咋舌。

“我持续不断地写作、记录,就是希望社会对护士多一些理解和关爱,医务工作者的主流是非常好的,我们一定会对得起自己身上这身橄榄绿和头上这顶燕尾帽!”刘珂欣眼神中流露出坚毅和期许。(车喜韵 李龙飞)

用行动诠释人间大爱

我曾经看到这样一段文字:“传说中,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,它们永远只能不停地飞,累了就睡在风里……”在我们周围有这样一群人,她们为了同一个目标,忘情 地燃烧着自己,编织起无数人的希望之羽,让一颗颗痛苦而又无助的心燃起对生的渴望,她们用生命挽起生命,用信念坚定信念,勇战病魔,护卫健康,争分夺秒, 攻坚克难,她们就是用行动诠释人间大爱的白衣天使。

2011年8月1日我第一次满怀欣喜地穿上洁白的护士服,走在血液内科的走廊里,望着一张张痛苦、呆板的面孔,也许你会觉得,这里太单调枯燥,太压抑可 怕,望着快步如飞的白衣天使,也许你会认为她们不过是打针输液的小护士,可你也许不会相信,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,却闪烁着光辉灿烂的人生。

在血液内科的日子,每一天都上演着汗水、泪水和感动,但是有几件事情在我脑海中永生难忘,也正是它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精神。

2012年5月3日凌晨1时,我和马雪红老师正在进行交接班工作。16床的小伙子入厕时突然晕倒,意识不清,大小便失禁,我们迅速展开抢救:吸氧,心电监 护,胸外按压,呼吸气囊准确连接,在病人末梢循环不好的巨大压力下,我们迅速建立静脉通路,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心电监护上的数字,马老师准确地进行 着胸外按压,一个循环又一个循环,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,每个人没有因为下班而停下脚步,每个人没有因为病人经济不佳而放弃救治,当大家把病人从死亡线上 拉回来时已是凌晨3时,我亲眼看到马老师的手因为持续按压已经没有力气拿起一支笔,我亲耳听到马老师不满一岁的孩子还在儿科住院,高烧不退,作为一位母 亲,她又何尝不想陪伴着自己的孩子?但在抢救生命的紧要关头,她忘记了一天的疲惫,忘记了发烧着的等待哺喂的婴儿,忘记了与家人欢聚的乐趣,依然坚定地奋 战在挽救生命的第一线,依然坚定地为患者驱散死亡的阴霾,重燃生命之光。

护理工作是临床工作的第一线。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具有躯体疾病的患者,有时也要面对因躯体疾病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。而这些患者对自己的行为常常不能自 控。2013年8月4日,血液科一病区有一位白血病患者,由于病变侵及神经系统,患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,情绪极其暴躁,当我和孟新丽护士遵医嘱为病人做 治疗时,发生的一幕至今难忘,啪一巴掌重重地打在孟老师的脸上,紧接着又是一拳落在了瘦弱的孟老师身上,当时看到这一幕,我一下子就懵了,根本无法想象接 下来会发生什么事,但是,就在此刻,孟老师的脸上依然保持着开始的关切,快速向前为病人肌注安定,整个过程,关切的面容没有从孟老师的脸上消失过,但是, 却隐藏着所有不为人知的痛,她默默地履行着一名护士的使命与责任,默默地用行动诠释着“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”的承诺。

直到今天,这些事过去了那么久,但在我脑中却挥之不去。3年的护理生涯有失落,有迷茫,有彷徨,但更多的是无悔!因为在我短短的护理生涯里,有病人病情好转时的满足感,有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成就感,有肯定自己人生价值的自豪感。(高文旭:作者为交大二附院护士)

编辑:党思雨

返回网站首页

相关热词搜索:陕西 护士 体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