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加入收藏
咨询热线:0913—3362222

首页综合要闻 > 小头条 > > 正文

10月份食品安全健康提示:关注国庆饮食安全、食蟹风险、冰箱保洁等

时间: 2022-09-30 16:47:18        来源:陕西疾控

十月饮食安全提示

1.注重卫生,牢记食品安全五要点

在饮食安全上应做到“五要”。一要保持清洁。注意勤洗手,保持餐具、厨具和厨房环境清洁。二要生熟分开。食物、加工食物的厨具、容器要生熟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三要煮熟烧透。肉、禽、蛋、海产品等食物,要煮熟烧透。四要科学保存食物。熟食在室温下存放时间不超过2小时;室温或冷藏放置的熟食,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。五要食物原料安全。从正规渠道购买新鲜无变质的肉禽蛋类和蔬菜水果,无霉变的主粮、豆类和花生等。

2.出门在外要防护,安全用餐不聚集

过节不忘防疫,外出不忘防护,勤洗手、戴口罩、少聚集,节假期间尽量做到“两不要”。一是尽量不要流动。建议就地过节,如果确需出行,应遵守疫情防控要求,特别是在旅途中做好个人防护。二是尽量不要外出聚餐,如果确需外出就餐,应优先选择持有食品经营许可证、卫生条件好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等级高和实施“明厨亮灶”的餐厅。应避免去人群密度大的餐厅,就餐座位应保持一定距离,提倡使用公勺公筷,鼓励分餐。

3.按量备餐,杜绝浪费

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,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在家做饭时,根据家庭就餐人数确定食材量和制作量,既保证新鲜又避免浪费。如果确实有剩余,可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冻室存放,再次食用前,要彻底加热。

食蟹风险

每年的10月到12月,正是吃螃蟹的好时节。因为其肉质富含谷氨酸、丙氨酸、甘氨酸等鲜味物质,口感极佳,作为美味佳肴,自古以来都备受人们的青睐。

《中国食物成分表》注明:每100克河蟹可食部分(即能吃进肚子里的部分,主要是蟹肉、蟹黄、蟹膏)的蛋白质含量为17.5克,脂肪是2.6克,胆固醇是267毫克。

蟹的可食部分约40%, 一只3两重的大闸蟹(即河蟹),其营养成分为:

蛋白质:150克*42%*17.5/100≈11克(主要集中在蟹肉)

脂肪:150克*42%*2.6/100≈1.6克

胆固醇:150克*42%*267/100≈168毫克(主要集中在蟹黄、蟹膏)


1.不买、不吃死蟹。死蟹身上很可能会带有寄生虫或致病微生物,如副溶血性弧菌、诺如病毒、甲肝病毒等,螃蟹死后,致病微生物便利用丰富的营养物质迅速繁殖,并产生毒素,食用后可能出现发热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食物中毒症状。

2.不做熟不吃。如未能将蟹体内的病原体彻底加热杀灭,吃生蟹或者醉蟹,容易引起胃肠炎,严重时还可能诱发败血症。

3.过敏体质者要慎食。蟹肉是引起食源性过敏反应的主要食品之一,过敏原包括原肌球蛋白、精氨酸激酶、血蓝蛋白等。如果是过敏体质,吃后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,出现皮疹、瘙痒、咳嗽、哮喘等症状。

4.学会挑蟹。通常情况下,可以观察大闸蟹“爪、毛、壳、腿”四个部位的特征来判断其新鲜度。爪——爪尖呈金黄色或淡黄色,灵活有弹力,拉开后能快速自然弯曲;毛——螯和腿上的刚毛呈淡黄色或金黄色,整齐致密无失水脱落;壳——蟹壳呈明亮的泛青色,蟹肚白色而有光泽;腿——蟹腿有力,能腹部离地爬行,肚子朝上时能迅速用腿翻回。

5.食材加工与存放。蟹最好尽快食用,避免死亡或品质下降。鲜活大闸蟹如不能立即食用,应将大闸蟹双螯及八只腿捆紧,再盖上拧干水的湿毛巾,置冰箱冷藏室,并尽快加工食用。食用前应先用刷子把大闸蟹清洗干净,将绑好的蟹腹部朝上摆放在蒸盘中,冷水上锅,水烧滚后蒸15分钟左右即可。剥开蟹的脐盖,壳内蟹黄多而色泽饱满,凝聚成形的蟹品质更优。蒸好的大闸蟹可与姜末、醋汁、黄酒等搭配食用。

冰箱保洁

十一长假,既要采购大量物资过节,又要清理冰箱里的囤货。那么,购买回来的食物有哪些需要放进冰箱,哪些放久了不能再吃了?不同类别食物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储藏方式。

一是新鲜蔬果。

绿叶蔬菜可用软纸或厨房纸巾包裹后放入保鲜袋冷藏,一般应在3天内吃完。草莓、蓝莓、葡萄等浆果宜冷藏,但最好24-48小时内食用完。苹果和梨既可以冷藏,也可以放在室内阴凉处。

二是肉和水产类食品。

生肉和鱼如当天食用,可冷藏保存;如当天不能全部加工食用,建议按烹调需要分割后放入保鲜袋冷冻保存。鱼干、虾皮、海米等水产干制品应装袋封口冷藏保存。

三是熟制主食和糕点。

馒头、烧饼、面包等熟制主食可短时间冷藏保存,不能短时间内吃完的应分装密封冷冻保存。糕点可冷藏但最好尽快吃完。

四是饮料。

未开封的饮料、果汁和啤酒阴凉处保存即可,一旦开封就必须冷藏并在尽快喝完。番茄酱、沙拉酱等一旦开封应冷藏保存。

食物保存表

注:此表仅说明保存食品的安全性,未完全考虑到食物营养成分的丢失和风味。

编辑:党思雨

返回网站首页

相关热词搜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