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
  • 设为首页
  • 加入收藏
咨询热线:0913—3362222

首页行业信息 > 行业精英 > > 正文

乡路行医38年 ——记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村医生刘永生

时间: 2014-11-28 12:29:30        来源:陕西网渭南站

1976年,高中毕业的刘永生如愿走上了乡村医生的道路。这条路,连着他的追求与梦想,连着贫穷落后的四邻八乡;连着他的心血和汗水,连着乡亲村民的生命健康。这条路,他一走就是38年,仁心济世,救死扶伤。

2014年,刘永生被评为“最美渭南人”。当村民听到他获得这一荣誉后,自发组织了几十人的队伍,敲锣打鼓、扭着秧歌前去县城迎接。激动的村民争相给刘永生披红戴花,并扛着自制的祝贺横幅绕县城一周,以示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。

一名乡村医生,为何赢得村民如此敬重与爱戴?带着这个疑问,记者走进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。

村民送他外号“华佗爷爷”

刘永生学医念头的萌芽来自一次难忘的伤痛。

年少时,妹妹不幸生病夭折,母亲的痛彻心扉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烙印。而高一那年,有一天母亲肚子痛,他陪母亲到村医生那里看病,结果被冷眼相待。母亲感叹:“有个手艺多好,咱就不求人了。”

从此,刘永生就到处设法找来医学书籍读。他至今清楚记得学的第一本医书是《中医入门三字经》:“学中医,并不难。思想红,志更坚……”村里有谁身体 不舒服,他就去看望,如果需要他就亲自送医院,看大医院的医生如何诊治。刘永生妻子王榜花说:“永生看过的医书不知有多少本,多年下来,光笔记就70多 本,为了练习针灸手感,他逮来麻雀和老鼠扎,后来干脆直接在自己身上扎。”

经过刻苦学习,刘永生的医术日渐长进。1976年,他刚当乡村医生的这年春季,当地麻疹病流行,他配了板蓝根、鱼腥草、柴胡、金银花等熬成汤,救治了不少孩子。刚出道的他就让乡亲们刮目相看,赢得了大家的信任。

“没有受过正规医学教育是我最大的遗憾。”对于立志当一名好医生的刘永生来说,他无比羡慕那些医学专业的科班生。为了缩小差距,刘永生先后20多次自费参加全国各地知名专家教授举办的特色医疗技术培训班。

经过几十年的博采众长,刘永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特色,成为一名“全科大夫”。如今,针灸、拔罐、火针、按摩,还有刺血疗法、敲击疗法、松筋疗法、透皮疗法等,都是他的拿手技艺。

65岁的张继邦患风湿病多年,已严重到双臂无法抬起,手连耳朵都够不着。刘永生检查后,在他的肩部用银针扎一下,再用火罐拔一刻钟,手臂就可抬过头。整个疗程不到20分钟,见效快,花费少。

下汾井村民盛学义6年前因脑梗突然晕倒失去意识,医院治疗3天说不行了,已无治疗必要。回来后,家人抱着试一下的态度找到刘永生。刘永生给打针、按 摩、针灸,慢慢地病情出现转机,两天后病人手脚能动了,两星期后能坐了,1个月后会吃饭,2个月后可以说话,3个月后竟能下地走路,生活基本自理。

可以说,不管什么常见病,只要到了刘永生这里,他总能找到一些独特的办法救治,有一些被医院“判了死刑”的人他都救活了。因此,村民们送他外号“华佗爷爷”。

如今,刘永生的医术可谓远近闻名,很多县城甚至周边毗邻的山西、河南的病人都慕名而来。

“乡里乡亲,在这儿不要谈钱”

刘永生治病救人从不计报酬。在他的卫生室,没有不必要的检查,没有昂贵的药品,往往采用中医药的传统疗法,疗效好、花费少,对于家庭贫困的他都免费治疗。“针灸、火罐这些都是手艺活,没什么成本,要啥钱嘛。”

先看病后收钱,甚至看了病不收钱,刘永生38年一直如此。遇到重大病情,他积极联系各大医院,亲自陪护、跑前跑后,还时不时地为困难患者垫付医药 费。他先后垫付医院的治疗费用数万元,群众欠他的医疗费用更是难以计数。面对困难群体,刘永生总会安慰道,“乡里乡亲,在这儿不要谈钱。”

10年前,村民刘转玲的儿子突然肚子疼得直打滚,找来刘永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,必须马上送医院。刘转玲吓得手足无措只知道哭:“家里哪有钱上医院呀……”刘永生安慰道:“救娃要紧,我有钱呢,赶紧走。”

刘转玲清晰记得,那晚暴雨倾盆,刘永生跑前跑后张罗联系,费尽周折把孩子送到县中医院,将孩子救了下来。“当时住院做手术差不多花了2000块钱,到现在都没给刘大夫还上。”

刘转玲哽咽着说:“那些年确实穷,娃的营养跟不上,体质比较差,感冒发烧的都不知让刘大夫看了多少回,从来没有收过钱,我也不知道欠了他多少钱。后来困难有所缓解,我们想还钱,他却说你先把房子盖起来,改善一下生活。如今,房子已经盖起来了,他依然不要钱。”

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。

20年前的夏天,怀孕7个多月的村民马小女突然大出血,刘永生诊断为前置胎盘,有生命危险。刘永生抱起她就往外跑,边跑边喊着叫车救人。村里人看到 马小女下身不断流血,把刘永生的衣服都染红了,认为人快不行了,即使拉到医院也救不活,加之因为迷信,觉得沾染这种很不吉利,没有一个人愿意开车送他们去 医院。

看着病人出血越来越多,刘永生情急之下不顾危险拦住一辆过路的拉煤车,同样司机说啥也不拉。刘永生威胁道:“你今天非拉不可,不然就从我身上碾过去。”说着,抱着病人躺在马路中间。

司机被震撼了,将他们送往医院。

马小女得救了。住院的一切费用都是刘永生支付。让人想不到的是,这么多年,她每次来看病都说没有钱,家里所有人看病的费用都没有支付。很多村民觉得难以理解,可是刘永生完全不在乎:“她家确实困难,日子过得太可怜了。”

这些年来,刘永生免去及垫付的医疗费用不计其数,病人能还了就还,还不了他也从来不要。“付出不是为了回报,我给垫付钱的时候,从来没想过要回来。如果想要,当时为啥要给。”朴素的话语道出他高尚的思想境界。

“他永远把可怜人放在心上”

在刘永生日记本的扉页上,写着这样一句话:“时有治愈,常常帮助,总是安慰。”这是美国医学大师特鲁多的名言,教导医生除了治疗病痛外,更重要的是帮助、安慰病人。在这方面,刘永生做得让人诧异,令人感动。

荒移村有两层楼房的人家屈指可数,谢双喜家就是其中之一。谢家每个房间整理得干净利落,电视、空调等电器一应俱全。房子带个后院,院墙边有一畦菜园,显得生机勃勃。可谁知,29年前,这一家还过着地狱般的生活。

那年冬天,谢双喜兄弟3人自制炮竹爆炸,导致老大手残废,老三双目失明,虽然老二谢双喜幸运躲过一劫,但这一重大变故让谢家陷入绝境。

看着这样一家人,刘永生心中难受。他主动上门给老大看病,带老三到西安、郑州治眼睛,所有看病费用都是他自掏腰包。为了让他们有一个正当的生活来源,刘永生帮他们承包果园、滩地、养猪,改善生活。

到了谢双喜该说对象的年龄,刘永生就四处保媒给介绍,可一连介绍了21个女孩都没成。好不容易第22个有点眉目,可姑娘到谢家一看,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,又死活不愿意。

刘永生急得团团转,决定把自家房子让给谢双喜成家用。好多人劝他不要冲动,妻子知道后更是坚决不同意,并不惜以离婚相要挟。看着谢家一大家子人困苦 的境况,刘永生最终还是好生劝慰说服妻子,把凝结着自己辛劳和汗水的二层楼房让给了谢家,同时拿出2000元彩礼钱,帮谢双喜成了家,自己带着妻儿住进卫 生室。

这,就是刘永生,就像他的名字一样,永远为患者、为乡亲们创造生的希望!

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,又几乎走遍了家家户户治病救人,谁家有困难,刘永生心里再清楚不过了。一下大雨,他就跑到房子不好的家里,看看是不是漏雨; 逢年过节,他买些米面油等日用品送到困难户家里;给留守老人看完病,挽起袖子就和面做饭,做好端到老人手里;出诊时,听到病人家孩子说想吃香蕉,家里困难 舍不得买,他立即买好送过去……

荒移村老支书张根兔说:“这么多年,永生救治的病人数也数不清,帮过的乡亲说也说不完,他永远把可怜人放在心上!”

“为了百姓健康,我愿守候在村庄”

刘永生除了主要服务所在的荒移村外,还有周边上汾井、下汾井、杨家湾、寺角营四个村。这几个村庄共有6000多人,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,留守的几乎都是老弱妇幼,特别是其中近2000人为老人。

老年人本就行动不便,再有个病痛在身,一般都需要刘永生亲自上门诊治。38年来,不管白天黑夜,无论刮风下雨,只要有人叫出诊,他从不推辞,总是挎起医药箱就疾奔而去。

77岁的师拉拉一人在荒移村老家,儿子几次三番让她到县城住,她都不愿意去。儿子说:“妈,接你过去啥都不用干,让你享清福呢。”没想到老人坚定地 说:“县城里哪有像永永(刘永生)这样随叫随到的大夫,有他在我就是享福哩。”师拉拉说,她年龄大了,伤风感冒之类的小毛病不断。在村里有永永很方便,看 病又不用挂号排队,永永没事就过去给她检查身体,和她聊天说话,还常来家里抢着干活。“这些留守老人需要特殊关照,我能帮就多帮点。”刘永生说。

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,刘永生说服儿子刘博学医,并且毕业后留在村卫生室。刘博说:“没有周末假期,不分白天夜晚,辛苦一年下来全家的收入也就两三万 元,起初我也不理解我爸。但慢慢看到他和病人之间的深厚感情,看到村民病好后的欣喜与感激,我才明白扎根农村、默默付出是多么伟大和必须。”

刘永生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抽时间继续研习医学,精进医术,同时带好儿子,让他早日能够独当一面。

看到他如此奔忙,一年到头却挣不了几个钱,即使有点收入也不是帮了张大妈就是扶了李大爷,有不少人就劝刘永生搬到县城开诊所,“凭着你的医术和名望生意一定火爆”,结果被他婉言谢绝:“家乡就是我的根,是我人生的舞台。”

一晃38年过去了,他从毛头小伙变成了两个孙子的爷爷。年龄虽增,乐观豁达还是他的性格;岁月在移,乡亲健康仍是他最深的牵挂。正如他在日记里深情写道:

为了百姓健康,我愿辛劳奔忙。出诊的路上,任凭黄土飞扬,满身汗味,如花芳香。救死扶伤,信念歌唱。钟情于暖春,痴迷在炽夏,欢歌于深秋,漫舞在雪冬。为了百姓健康,我愿守候在村庄。


刘永生正在给患者认真诊治。    同焕芳摄

刘永生在最美渭南人颁奖典礼现场。记者杨青山摄


刘永生在最美渭南人颁奖典礼现场。记者杨青山摄

身边有个好医生是百姓的福气  

初冬,记者走进荒移村和刘永生的卫生室,当村民们得知来意,争先恐后地要求接受采访,表达他们对刘医生的感激之情。他们有的激情昂扬,有的痛哭流涕,有的不停哽咽,村民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——“我们离不开永永(刘永生),有他在是我们的福气。”

刘永生是个好医生。“药王”孙思邈在其经典著作《大医精诚》中讲道:凡大医治病,必当安神定志,无欲无求,先发大慈恻隐之心,誓愿普救含灵之苦。刘 永生就是这样的“大医”,他学医意愿的萌生就是为了解除群众病痛。他把钱看得很淡,不讲吃、不讲穿,生活极其简单,没有任何物质方面的追求;而有时他也会 把钱看得很“重”——“很多村民日子过得恓惶,我要是个大富翁就好了,就能帮助更多的人。”

刘永生是个好医生。他心地善良,群众的一切艰难困苦他都看在眼里,疼在心里。他上门出诊,不仅给病人治好了病,也摸清了病人家里的需求。这家没有米 面了,那家化肥用完了,困难户还没寻求帮助,他就上门去把问题解决了。他常说,“看到了怎么能视而不见,能帮一点是一点。”更难能可贵的是,不仅他自己淡 泊名利、默默奉献,他的妻儿也甘愿清贫、无怨无悔。

身边有个好医生是百姓的福气。荒移村及周边的群众从来不用担心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,身体不舒服了去到卫生室,不用排队挂号即刻解决疼痛;要是行动 不便没法出门,一个电话刘永生就来到床前;更严重的病刘永生还会亲自护送到有条件的大医院治疗。村民们对刘永生的信任、依赖甚至到了“过分”的程度。有村 民去大医院复查病情,身边虽有家属陪护,还要叫上刘永生同去。因为多年来他们心中凝固了一种感觉:永永在,他们就踏实,永永在,他们才放心。

这种福气,真是令人羡慕不已。

对于刘永生的好,身在福中的群众纷纷夸赞。有的人怪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差,他们所说“永永”的好远不及他实际做的十分之一好。说实话,这种感觉,记者 又何尝没有呢?许多刘永生的事迹,如非亲历,如非亲眼看到、亲耳听到,实在令人难以置信。可那是真的。他的身上满是正能量,他的心中只有乡亲们。治病救人 是他的追求,助人为乐是他的爱好,服务乡亲是他的本能。

请问,这种人,用什么形容呢?“活雷锋”吗?

愿有更多的“刘永生”,有更多的“活雷锋”,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这种福气!


编辑:冯天丽

返回网站首页

相关热词搜索:潼关县 乡村 医生